他必须克制自己的权力欲,可惜一代文豪王安石没有做到,他顽固的认为自己所推行的一切是对的,即使有瑕疵也能在执行过程中补过。面对积弊百年的北宋体制,王安石要对付成千上万的官僚,他一个人或者说几个胸怀天下的人,怎么可能对抗整个体制?
不过,变革仍是对的。
如果变革是错的,那腐朽就是对的;
如果变革是错的,那就应该因循守旧。
变革有很多种,为了国家富强,甚至为了自己名标青史,中国古代有很多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悲剧人物商鞅、奸雄王莽、枭雄曹操,他们都在变法,相信他们中没有一个希望搞得国家糜烂,甚至自己身败名裂,他们也都肯定深刻考虑过如何变革,至少比不看史料就乱评历史的职业写手考虑的深刻。
不是每一个人都成功,也不是每一个人都失败,所有的成功和失败都只能限定在一定程度上。之所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既然是变法就不可能尽变。如果全部推倒重来,除非天崩地裂。
北宋百年积弊至此,就算革除了整个官僚系统,习惯已经形成,而制定直至认同新制度,需要多长时间?
王安石在中国历史上并非一位匆匆过客,但只是牛人,不是神人。他,留下了印迹,留下了身后的是是非非,却并没有留下辉煌。要说有辉煌的话,那也是文学,而非政绩。
日期:2009-10-10 21:24:34
何为天道
唐朝以来士族逐渐衰败,汉董仲舒创立的今文经学是士族政治的产物,但到了官僚体制下,就不怎么好使了。新兴封建官僚开始思索自己的思想体系,王安石就是其中之一。
王安石认为:万物由“道”而来,人道是变化的,天道却可以不变,当人道超越天道,就可以称为“圣”。王安石就把这套理论拿出来忽悠赵顼(宋神宗),劝说赵顼去超越天道,超越尧舜,可怜赵顼就这样成为贯彻他人生理想的牺牲品。
王安石是宋代宰相,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不过,王安石的学术造诣跟程颢、程颐以及后世的朱熹、陆九渊比,差远了。二程也讲道,二程的“道”本身就是天理,圣人也要遵循天道,天道不可违。遵循天道的方法就是《大学》中所讲的“格物致知”,最后才能“穷天理”。格物,不是让你去对着竹子格(明代王守仁终于对着竹子格到了天理,但只是个案,不能复制)。人存于世间,人伦才是最大的天理,首先,要格人伦之理。每天要冥想,仔细想想所干的事情是不是符合天理,因为只有明白了天理才能“去人欲”。
二程理论在继承人身上很快出现了分化。
程颢的继承者朱熹最终将理论发展为理学,也就是宋明理学。人都有天理的本份,即使“小人”也有,大家要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存天理”,必须“明天理”,“明天理”,必须“穷理”。如何穷理,朱熹没有创新,还是每天都思考,反省自己所作所为。
后世往往认为,程颐的继承者叫做陆九渊,陆九渊自己不承认,据自己说他的理论出自家传。陆九渊将程颐的理论发展为“心学”,心学的核心是“心即理”。与理学相比,心学更注重个人内心的体验,人与天地万物都在无穷之中,天理就是人欲(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在陆九渊的理论中,心和理天赋永恒,仁义礼智信并非外铄,格物的目的就在于穷此理、尽此心,时时使心恢复本然。
理学与心学,此后历史上交相辉映,虽然在明代也绽放异彩,但在封建专制压制下最终双双阙如,奴化了中国文化自身,中国最终也走入了封建路径依赖的怪圈,直至被西方列强打破了大门。
日期:2009-10-10 22:40:50
七
宋金铸币之战
南宋立国江南,京城临安(今杭州)襟江抱湖,内接运河外通海洋,是天然的运输途径,鼎盛时期,人口达到120多万,据说有414行按行业集中于各街道。丝织业、造纸业、造船业绝对是当时的世界翘楚。
造船业,宋代已经可以造巨型船,“帆若垂天之云,一船数百人”。造纸业,人们现在经常提到古代图书“宋本”。“宋本”并不是单纯时代名词,而且代表着精确和典范,可惜元朝以后部分技术失传,后世虽然不断模仿,但始终没有能超越宋代水平。
然而,历史合理性经常让人无比困惑。因为,南宋发达的商业来自于当时投降派对金国的妥协。
被完颜兀术(就是《说岳全传》里的金兀术)赶到江南后,南宋朝廷再也没想恢复故国,当然这主要是赵构的想法。理由很明显,被俘虏的徽钦二帝都回来了,这个皇帝由谁来当?
1141年宋金议和,半壁江山掩兵卸甲,农耕逐步恢复。中国南方地理环境本就较北方优越,只是宋代以前政治重心在北方,南方经济必须服从北方安排,现在没有这个问题了。
这段时间,南宋和金国始终对峙,小打小闹之外又加上了争夺铜币,虽然可以罗列很多攻伐,但最关键的一条:金国生产力低于南宋,从而铜钱购买力也高于南宋。
兵戈熄灭了,宋金开始争夺铜币。双方的目的都只有一个:把对方的铜钱弄到自己地盘上;
斗争规则:不准动武;
主战场:两淮地区。
南宋首先祭出了王牌,严厉查处携带铜钱出关的所有人,当然仅仅是名义上。查处措施包括:没收铜钱、加倍罚款、革职、断荫赎,其中断荫赎最狠,就是说从能查到的祖宗开始,死人、活人官职一起罢免。查处确实很严厉,但弄铜钱到金国确实能挣很多钱,朝廷可以罢免相关人员官职,但有的人根本不是官员,无从罢起,最多就是经济处罚。而且,总有人能躲过官府查验,就是二十四小时全线看守边境,也保不准有人监守自盗。
所以,宋朝以上政策无效。
金国拿出的方法却很有效。
首先,金国在淮北用短陌。所谓短陌,就是宋朝一百枚铜钱一串,到金国六十枚就算一满串。
其次,向南宋卖盐。南宋产盐的实际成本并不高,但盐是官营商品,加上税款,价格就很高了。金人也不笨,南宋产盐的法子他们也会,以成本价售盐,但宋人必须用铜钱买。
最后,发扬扬长避短的作战方针。金国产绢,同样质量,绢价比南宋低将近一半,金国一匹绢价1贯钱多,而南宋至少要3贯。金国不产茶叶,所有人不准喝茶。
以上几条,除茶叶禁令外,每条都可为南宋铜钱运输者带来实际利益。看来,以行政管制控制货币流动,在古代就行不通,铜钱争夺战中,南宋一败涂地。
第一次恶性通货膨胀
铜都被金国弄走了。没铜,就用纸币。
绍兴三十年(公元1160年),南宋杭州知府钱端礼江设官方发行的会子,次年2月朝廷在全国推行会子。所谓会子,就是朝廷和官府发行的纸币,东南地区开始使用官印纸币。到了宋孝宗赵昚(shèn)时期(1162~ 1189年在位)又开始在地方发行地方性纸币,比如关外银会子、川交子等。
赵昚登基之初,会子发行量应该在980万贯左右,这个数量不算大,淳熙年间(1174~1189年)达到了2400万贯,但赵昚对纸币还是比较慎重的,淳熙年间一贯会子可以换到750文铜钱。而且,赵昚前后两次收缴会子,收缴的会子被当众焚毁。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