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些年的离奇经历:从秦岭里的怪事说起一直到长生不老的秘密》
第56节

作者: 朝山放歌
收藏本书TXT下载
2012-10-23 0:07:00
  继续更,今天单位有事回来晚了。
  ---------
  57 一张相片
  其实,当年之所以能够那么洒脱地从单位辞职,主要还是因为年轻。如果放到现在,即使出了更大的事故,我也会在单位厚着脸皮待下去。

  离开了原来的单位,我并没有离开北京,而是辗转了好几个地方,最终在一家资产评估公司找到了新的工作。在这期间,我住过地下室,蹭过学校的宿舍,还住过20块钱一天的招待所,等到工作定下来之后,我才和很多当年的“北漂儿”一样,在唐家岭租了一间单身的小宿舍。唐家岭就是后来因为“蚁族”这个词闻名的那个地方,只不过我才搬过去的时候,还只是初见规模。房东是一个六十岁多点的胖老头,姓房,没儿没女没老伴,退休后用自己一辈子的积蓄把自家的院子翻盖成了一座三层的小楼,然后隔成一间一间地出租出去,自己住进一层门口兼做传达室的门房。我有时想,这么一个孤寡老头儿,一个月光房租收入就两万多,自己却省吃俭用舍不得花,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

  不过,除了不能拖欠房租外,房老头儿对我们租户倒是挺好的,有时电话打到门房,他爬上三楼去喊人下来接电话,如果谁有个亲戚朋友过来,晚上他还会帮着找住的地方,并且这个房租不用掏。
  就这样,我每天早上6点起床,晚上8点钟回来,揣着自己的梦想,过上了相对工地上比较规律的生活。
  在北京安顿下来后,我就给张厨子打了电话,张厨子很是亲热,像个长辈一样嘱咐我好好干,将来一定要混出个样子来。可是,过了一个多月我再给他打电话的时候,工地上的人告诉我,张厨子前几天已经离开了工地。我问那个人知不知道他去了哪里,那个人说不确定,听说是去了北京。挂了电话,我就想,原来给张厨子留过房老头儿房间的电话,如果他来了北京,一定会联系我,估计等段时间就会打电话过来了。

  在北京的前两个月里,我还去过刘师兄家两次。他的家离北京很近,就在北京东边的燕郊。可是,两次都没有见到刘师兄,刘师兄的家人还是像原来一样,说刘师兄去找一位老中医看病了,中间就回来过一次。我问刘师兄的病怎么样了,他们告诉我目前只能算控制住,要治好还得等一段时间。我还想问问刘师兄在外边有没有什么联系方式、治病的地方在哪里等等,可是不明白他的家人是不想告诉我还是真不知道,总之没有让我得到想知道的答案。

  时间过得非常快,转眼就到了2001年的夏天。刘师兄的消息我一直没有得到,张厨子也没有联系过我。回想起在工地上的那几个月时间,感慨之余,更多的是让我晚上睡不着觉时琢磨来琢磨去的谜团。白魈,血蟾蜍,丝瓜蚂蝗,鬼豺,玄武……按照林大个儿的说法,这些动物见到一种都是可遇不可求的,而我们却见到了这么多,难道这只是巧合?还有那山里的通道,是干什么用的?那井底的老太太,到底是不是仙姑?半脸翁消失后去了哪里?刘师兄在失踪的几个小时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生病后,为什么跟我们几个从不联系……一连串的问题,越想越乱,有时让我陷入其中,不能自拔。

  除了这些问题之外,还有一件事让我摸不到头脑。搬到唐家岭后的一天,我闲来无事收拾衣服,在一件旧迷彩的上衣口袋里,发现了一块儿直径约四公分、厚约半公分的圆形石片,颜色如同墨一般,没有半点杂质,手摸上去非常圆润光滑,但却有一种彻骨的凉。我记起来这正是张厨子在崖洞中塞到我手里的那块东西,没想到连同衣服在洗衣机里洗过一次,竟然看不出分毫的损坏。我不知道这是一块石头还是玉,就拿着到潘家园去问了问收玉石古董的,问了三个地方,虽然他们都说这是一种青玉,可具体是哪种青玉,却谁也说不出来。至于价钱,一个地方给了八百,另外两个地方都给了上万的价格。这个东西,本来也不算是我的,而且我也没想过要卖,只是想知道是什么,看这帮人也不是真内行,就没再搭理他们。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去通州,在运河边上一个叫上河花鸟市场的地方,碰到了一个摆地摊卖玉的老人,当时心血来潮,就把这个东西拿出来给他看。老人看头一眼的时候瞪大了眼睛,后来看了半天,忽然像是气恼万分又像是惊恐万状的的样子,冲着我说道:“赶紧把你的东西收起来,走吧!我也不想看你这个,你以后也不要再拿给别人看,拿红布包上九层,自己也别拿出来看!”我莫名其妙,想再问问,老人却收拾起自己的东西,撤摊儿了。

  问了这么多次,也没有问出这块黑色石头到底是什么,后来我干脆不问了,真找了红布把它包起来,贴身放在了衣兜里,不过没有包九层。
  这年正热的一天晚上,我独自加班到晚上十点多,终于干完了一天的工作。从单位的写字楼里出来,发现街上人山人海,人人欢呼雀跃,我忽然意识到:申奥成功了!
  我心里也莫名的高兴,为了庆祝,破天荒地打了一次车,花了将近六十块钱回到了唐家岭。我一进楼门口,房老头儿就趿拉着拖鞋,摇着蒲扇从他的小房里走了出来,手里捏着一张卡片:“小山,有人寄给你的!”
  我坐在出租车里一路上都在昏昏欲睡,此时脑袋还在发沉,谢了一声房老头儿,随手接过来,心里想:不年不节的,寄什么明信片?肯定是广告,这帮人也不知从哪里弄来的地址。
  楼道里的光线有些昏暗,我一边爬着楼梯,一边扫了一眼手里的卡片。这是一张六寸的相片纸,拍摄的时候可能晃动了些,照的有些模糊,但里面的景物却都依稀可辨。整个画面是在一个树林中,四周都是高大的树木和一丛丛的灌木,中间是一个突兀的石台,三个人背朝外,正在往石台里面看着什么。这三个人都是背影,看不到正面,可即便如此,我看了一眼就几乎窒息。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使劲揉了揉,又仔细看了看手里的卡片。没错,这三个人一矮一胖一高,正是林大个儿、张厨子和我,而这场景,正是我们三个人在朝天坳从石台的窟窿往里瞧的时候。

  这是谁照的相片?当时难道还有别人?
  我努力平静住自己砰砰跳的心脏,把卡片翻了过来,除了我的地址和名字,还有一行小字:申奥成功时,相聚新天地。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