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局》
第15节

作者: 黄飞鸿007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不过我们很容易发现,这个模式是存在问题的。资本主义生产规模的扩大,对购买力的胃口也不断膨胀。但是与此同时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积累在不断被淘空,贵金属被基本抢光了之后,不可能继续满足西方世界掠夺购买力的要求。这种矛盾长期积累的话,欧美的经济肯定会出问题。事实也正是如此,所以大危机不可避免的爆发了。或许有读者要问,上面怎么没有考虑欧美等国的国内市场?的确国内市场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但是在前一章我们已经谈到,欧美国家的统治集团被近代全球扩张冲昏了头脑。他们对外轻视弱势文明,对内轻视弱势群体。这样必然导致工人工资水平低下,购买力不足。根据凯恩斯的观点,边际消费倾向随收入增高递减。这个结论的意思是,随着以个人收入的增加,新增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所占的比例会逐渐下降,而用于投资的部分所占比例则会上升。道理其实是比较简单的。当人们收入很低刚能吃饱的时候,所有或大部分收入都被用来消费。当收入增加了,用小部分钱就能够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剩下的钱就会被拿来储蓄或者购买股票债券或者开办工厂等等,总之被用于投资。根据这个原理,当社会的财富比较平均的分配时,社会的消费倾向较高。当社会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时,更多的钱被用于投资,少部分钱被用于消费。用于投资的结果一定是增加了社会总供给,简单说产品越来越多。但是消费倾向最强的人手里又没有钱,所以社会的消费能力就跟不上总供给的增长速度。因此,即便是考虑了国内市场,大危机仍然是必定发生的。这是西方文明在国内和国外遇到了掠夺极限的必然表现。

  大危机迫使各国不得不全面调整经济政策,从自由市场经济转向有限的国家干预。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包括几个方面,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制定了保护工人的政策,比如规定了最高工作小时和最低工资。罗斯福的新政还规定允许工人组织工会和雇主集体谈判,年满65岁的退休者可以每月领取养老金,实行累进税以向中低收入者倾斜。在二战结束后长达60年的时间里,资本主义没有爆发过破坏力较大的经济危机,可见这些保护工人的政策作用之显著。更深层看,这实际上是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转变。一战持续时间相对较短,没有刺激西方文明完成大的转折。经过大危机西方文明吸取了一定的经验教训,开始关注弱势群体,构成了整个西方文明从激进转向温和的一个方面。

  罗斯福的新政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废除了金本位。在罗斯福就职仅仅一个月后,宣布禁止私人存储黄金,停止用美元兑换黄金。又过了半个月之后,禁止黄金出口,废除金本位。废除金本位后,向社会输入购买力的方法又多了一个。理论上讲,只要开动印钞机,要多少货币就有多少货币,再也不用受黄金数量的限制了。在社会购买力不足的情况下,就可以通过印钞的方式由政府向社会输入购买力。输入的具体方式可以是兴建大型工程,也可以兴办其他公益事业。这样可以为社会提供上千万个就业机会,而政府印出来的钞票就通过工资的方式进入消费领域,带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复苏。开动印钞机刺激消费,对于摆脱大危机成效显著。但是由此开始的滥发美元,直接导致了今天的金融危机。

  应当指出的是,大危机的发生使得西方经济学的研究重点从微观向宏观转化。由着重研究局部到着重研究整体,体现了西方社会思维方式的缓慢变化。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二十余年之后环保思潮的出现,直至延伸到今天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同样是西方社会思维方式变化的体现。人们不再站在自然的对立面,为了满足自身欲望去思考如何掠夺自然。而是把自己看成整个自然的一部分,思考如何能够和谐的共处。这同样是从关注局部到关注整体的变化。可以说,这种从局部到整体的变化,是西方文明试图修补其内在缺陷的必然选择。对这一话题的深入探讨超出本书容量,请有兴趣的读者自行完成。

  日期:2009-02-25 07:46:56
  第二次世界大战
  如果说一战结束的比较仓促,欧洲相对流血较少而没有长记性的话,那么二战则要惨烈的多,欧洲用整整一代人交了学费。二战之后,欧洲人思想上受到的触动远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深刻的多。欧洲这次是彻底长记性了,用我们中国人的话讲,明白了什么叫天高地厚。不过由于战争没有延伸至美国本土,所以美国人的精神世界受到影响较欧洲小得多,美国将在这一次金融危机中交足学费后才会知道天高地厚。

  之所以说用一代人交了学费,因为二战的破坏力远大于一战。这一切是技术发展的必然,更进一步说从近代西方把发展技术作为征服其他地区的杀手锏时,这种结果就注定了。机关算尽太聪明,到头来终究是葬送了卿卿性命。空军战斗力的提升,使得前方和后方的界限变得模糊,所有参战国平民都饱受轰炸之苦,颠沛流离无家可归。因此战争给各国老百姓造成的精神伤害远大于一战。二战时的陆军主导兵器升级为坦克,坦克与俯冲轰炸机的组合使战争不再如一战那样陷入长期僵持对峙。老百姓很可能发现前几天战线还远在千里之外,早上一睁眼自己的土地已经沦陷了。同时空地协同配合也大大提高了屠杀效率,如果说冷兵器是镰刀的话,机枪就是联合收割机,而空地协同的大屠杀就是台风,核武器则如大地震来临鸡犬不留片瓦无存。二战中的平民死亡约五千万到七千万,加上军人死亡总数可能超过一个亿。

  战争的直接原因是一战的后遗症和大危机的影响,深层原因则是西方文明没有在一战后及时反思自己的缺陷。一战后的巨额赔款重创德国经济,大危机中德国的处境极其艰难。不过由于一战并未打到德国本土就结束了,德国的军事工业未受损失,元气尚在。只要遇到合适的时机,其巨大的战争潜力就会表现出来。虽然大危机发生后,由于西欧各国无力偿还一战时期向美国的借款而免除了德国剩余战争赔款,但是给德国经济和民族感情造成的严重伤害丝毫没有消除。德国魏玛共和国软弱无能无所作为,丧失在民众中的号召力,希特勒趁机上台,德国的短暂共和制消亡。随后希特勒以铁腕政策干预经济,德国经济奇迹般迅速复苏,基本消灭了失业现象,为其扩军备战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一战的另一个长期影响是导致一种新意识形态国家的出现——苏俄(联)。苏俄的建立成为西欧和美国的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这样就形成了两大阵营的对立,这种对立贯穿了二十世纪大半部历史,直到1991年苏联集体。希特勒充分利用了两大阵营之间的矛盾,坐收渔人之利,兵不血刃的吞并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进一步充实了军事和经济实力。到欧洲战争大战全面爆发时,一方面德国的实力大增,另一方面德意志这个严谨而富有纪律性的民族在希特勒的狂热煽动下充分表现了其战争潜力,德军的战斗力之强单兵素质之高可以说令整个欧洲不寒而栗。德国以区区一国之力,对抗几乎所有欧洲国家。在42年之后美国的加入令欧洲盟国的实力和士气大涨,即便如此德国还是把这场战争进行了6年之久。应当指出的是,德国直到1944年8月才进行全国总动员,此时盟军已经完成诺曼底登陆两个月之久。这说明什么呢?通俗的说就是44年8月前德国妇女基本全部在家做饭带孩子描眉涂口红,而此时的苏联妇女全部在工厂或农田里面干体力活。苏联在苏德战争爆发后,马上进行了全国总动员,整个社会完全是围绕着战争运转。德国由于未进行总动员,社会的战争潜力还远没有完全被压榨出来。对于二战历史稍有研究的读者都很清楚,如果希特勒的运气再好一些或者在1941年下半年即进行全国总动员的话,把欧洲战争打成平局是完全可能的。德军将长期控制包括法国北部、低地国家、挪威、丹麦、奥地利、匈牙利、捷克、罗马尼亚在内的广大地域。对于整个欧洲而言,能够彻底打败希特勒是一次险胜,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在其中。或许欧洲国家的老百姓们从电影电视上看不到这一点,但是相信那些亲自指挥和参加了欧洲战争的政治家们心里是一清二楚的。这对于后二战时代影响极其深远。

  如果以古希腊历史来类比的话,德国就是欧洲的斯巴达。第一次世界大战就相当于现代的伯罗奔尼撒战争,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一战的延续。如同伯罗奔尼撒战争摧毁了古典民主制,一旦打成平局,则两次世界大战将很大程度上摧毁现代民主制。倘如此西方文明的光环将荡然无存,其他地区的人们也不会带着崇拜的心理看待西方文明和其历史。之所以没有出现这种局面,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美国的存在。在一战的分析中已经提到,美国的存在加速了一战的结束。美国对二十世纪世界历史最大的影响就是掩盖了西方文明的深层缺陷,在这里有必要再次强调。如果读者有兴趣理解二十世纪世界历史的话,请务必对这一点给予足够的重视。二战中美国再次发挥了类似的作用,一方面使得希特勒获胜和平局的可能性大减,另一方面也缩短了整个战争的进程。下面我们仅从几点进行分析。

  本小节未完
  日期:2009-02-26 09:22:38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