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你的职业性格》
第14节

作者: 陈鸿毅
收藏本书TXT下载
  认识人性也是如此,一方面我们认同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另一方面,我们也知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即一个人不同于任何人的、独特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的特征。即使是在相貌上,世界上也无法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退一万步说,就算你真的找到这么两个人,他们的DNA又肯定是不一样的。双胞胎兄弟姐妹是人格心理学家特别关注的研究对象,很遗憾,心理学家们找到了不少性格非常相近的,却就是找不到性格完全相同的。

  如果你通过阅读我的文字或与我的互动,能够为寻找自己在职业性格的构成的唯一性方面,获得一些有益的启发,我将感到欣慰。
  3,你的个体差异与群体差异
  什么叫是个体差异?
  个体差异就是一个人与部分他人是相似的,个体之间的差异仅仅是程度的差异,如外向的程度不同,并且,一个人与其所在的群体其他成员是相似的,但与其他群体成员明显不同。例如在周末,有的人喜欢社交和聚会,而你却宁愿一个人安静地读书;你的同事喜欢玩登山、蹦极这类冒险游戏,而你则尽量避免这类冒险;你周围的人总是充满自信,甚至常常得意洋洋,而你却发现自己其实更经常的是忧心忡忡,充满焦虑。世界上不可能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哪怕是克隆人的也不会与提供了基因的那个人完全相同,因为克隆人的阅历就注定了跟那个基因提供者不一样。

  个体差异是我打算在《认识你的职业性格》最着重讨论的。
  由于性格中的群体差异不是我们着重讨论的问题,在以下的章节中将不再赘述,因此在这里,我将对年龄差异、区域文化性格差异等等群体差异的内容,稍稍多花费些笔墨,并稍带谈谈人事管理者在招聘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明显的偏见?职场上的群体差异给人带来了什么?如何与这些有偏见的HR进行有效沟通?
  请注意,职场中的许多误解、许多矛盾,许多令人哭笑不得的搞怪事,其实是同由于不同群体的性格差异引起的,你对此完全不了解还真的不行。
  群体差异
  一个群体中的人们具有某些共同的人格特征,这些特征使得这个群体中的人不同于那个群体中的人。
  最基本的群体差异是男性群体与女性群体的差异;

  此外特别重要的群体差异还有:
  国民差异:
  你是中国人,假如与老外共事,之间的文化隔膜就直接影响到工作本身,这是跨文化背景下的不同的国民性如何相处如何交融的问题了。北京某跨国公司的美国女员工,到中国工作还没两个月,就离职回国了。无它,她长得漂亮,上街的时候,人家喜欢看得个眼饱。在美国或许多其它国家,两眼象两枚钉子似钉着人家看,好象拔都拔不出来似的,是极其无礼的行为,但我们的看法不一样:这有什么大不了的?看一下就让你短斤少两了不成?这方面的故事很多,我在接下来还会提到一些。

  区域文化性格:
  不同地区的人,由于历史与习俗各异,形成了所谓的区域文化差异,比如人家常说的东北人豪爽啦,上海人精明而不聪明啦,都是人们对区域文化性格的描述。区域文化差异确实是存在的,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人对区域文化性格过于看重,看重到了产生普遍的地域歧视的地步了,比如一些地区的人对河南人的普遍的歧视等等。这种偏见甚至影响到了许多企业和一些领导者的用人决策!既然是一种人格判断,我在这里就不能不提到。

  此外,最觉的群体差异还有年龄、教育程度、经济状况等等方面。
  群体差异当然也是职业性格的一种体现。
  地产商冯仑不久前写了一本书叫《野蛮成长》,强调了针对不同的年龄特征来激发组织结构中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问题。他认为,在中国,老年人用道德激励容易奏效,而对年轻人来说,金钱激励则更为重要。冯仑在他们公司客户投诉资料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60岁以上的人喜欢用阶级斗争的方法处理问题,比如发表演讲,聚众,贴大字报啊等等;30岁上下的人最会算账,他们喜欢通过法律途径,打官司,要钱,要实际好处;而40岁到50岁之间这一拨人,除了打官司,打架等暴力方式还会常常派上用场,甚至找黑社会来跟你搞掂。代际不同,特点不同。

  关于年龄差异——
  人们常常将年龄与工作经验相相提并论,一般而言,这没什么不对。但年龄本身也能自动形成某种职业性格。我在选人、用人上,就经历过这样一次失败。前些年,我为一家企业组建一个企划部,需要招聘一个既懂技术、又有相当丰富的销售工作经验的人。运气不错,在应聘简历中,我发现了这么一个符合条件的人,42岁的林先生。我面试过程中,我注意到他确实具有相当丰富的快速消费品营销经验,而且对市场拓展、广告策划等,思路都相当清晰。

  但是,半年之后,他始终未能“更新”自己的一些显然已经过时的成功经验,无法调整自己以适应与已经发生了变化的市场情况,更不愿意去了解目前工作急需的IT产业和IT产品。尽管如此,他的工作热情依然很高。
  他的能力遭到同事的质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与他沟通,问他是否有把握再做销售,以便于既出业绩,又便于在具体的销售工作中再找到市场感觉。林先生欣然同意,并认为自己完全有把握很快做出业绩。
  他的乐观不是没有理由的——那些小孩子都能“出单”,我老将出马反倒不如他们?但是,经验丰富的林先生确实搞不赢那些初出茅庐的小孩子。营销跟体育比赛一样的不相信资历,跟莫斯科一样的“不相信眼泪”。
  事实令人无奈,林先生选择了“出局”。
  然而,我知道,这主要不是林先生的失败,而是我的失败。每个人都有适合他的位置,他选错了位置无可指责,而我帮他选错了位置,却是一种失职:

  我首先错在完全忽视了,许多年纪到了四十多岁的人,在其性格特质中的经验开放性这一维度上——也即好奇心、冒险性、对外界事物保持的新鲜感、寻求变化等方面,已经严重偏低把一个四十多岁的人,放到了必然具备初出茅庐的孩子那样充满热情与活力才能做得好的直销工作岗位上。
  其次,我错在忽略了林先生早已表现出来的经验固化倾向。人们常说“经验是最好的老师”,其实,只有在经历中真正积累出经验的人,才可能有经验这个“老师”,再进一步地说,只有在后来的实践中积极、恰当地利用了过去经验,经验“最好的老师”。为此,我们需要积累向经验学习的能力。经验的一个有趣的特点是个人化,经验传授的东西是因人而异的。同样的经历,对不同的人而言,可以会有很不相同的经验。

  所有的经验都是高度个人化的,难以共享的。每一个人会以自己的“范式”,即都带着一副属于自己的“有色眼镜”,来观察自己所经历的事物,人是带着自己的价值观以及各种各样微妙的情绪参与了自己的全部经历过程的。对于一个人是有效的经验,对另一个人可能完全无效;一个人在某种特定情境下有效的经验,在另一情境下,可能会成为一剂高效的毒药。经验是具体的、感性的,是未曾升华的素材。经验具有特殊性,它不具有普适的特征。某一情景下的有效的做法,在另一些情景下可能完全无效,谁也不能让个人经验“放之四海而皆准”。事实上,常识违反真理是屡见不鲜的。

  顺便提一句:如果你对市场营销有兴趣,并认为这是适合你的职业方向,那么,我的意见是:
  1,三十五岁之前,你最好去“做销售,琢磨市场”,而不要真的去做市场,比如什么策划、市场战略、广告策划等等,最好都不要过早介入,因为那样的职业生涯,更可能使你成为一个眼高手低的人,一个没有实战经验却口若悬河的“大师”,人一旦成了这样的“大师”,基本上在职业生涯中就“报废”了。
  2,三十五岁之后,你最好去“做市场,指导别人的销售”。道理请见对对林先生的个案分析。
  当然,这三十五岁,只是大体的说法。
  职业适应性,是在年龄之别的。
  关于年龄与性格特质的某些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职业成就的影响,我在后面的篇幅中还会有介绍。
  日期:2009-02-26 15:16:29

  关于“国民性”——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