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说,这是我第二次如此近距离的接触老总,第一次还是一年前在C公司时,我从烟台出差到北京学习,老总百忙之中抽空接见我们。那次,我跟老总提议开设威海分公司,其实也许总部早就考虑到了,但当时老总听我说完后,当即很认真地在办公室的中国地图上做了个带开设的标志,后来果真在威海开设了分公司,让我很是开心,这是题外话。因为平时接触老总的机会不多,虽然不至于太紧张,但也不太自在,说话有些期期艾艾的,虽然我尽量让自己平静一些。想想老总要把青岛公司交给我负责,我也得表现大气一些让她放心。后来的事实证明老总确实对我不是很放心,再加上我自己的心态在纷纷扰扰中没有找到一个平衡点,注定了我在M公司的职场之路走得十分坎坷。
说回来,老总给我这次北京之行也布置了任务,那就是学习公司新的制度,包括新的销售政策和相关规定,还有就是公司的自有产品。我这才了解到C公司原来的研发中心是老总儿子的公司,换言之就是现在完全属于M公司了。我和其他分公司的同事当天下午就去了位于北京上地的研发中心。研发中心的负责人,也就是老总的儿子热情地接待了我们,领我们参观研发中心并安排专门的人人员给我们介绍公司产品的后台技术,为我们答疑解惑。像我这样一直做销售的人对技术都是不甚了解,总觉得很神秘很高深。中心的人对我们来来往往的人都习惯了,这里的人给我的感觉不像C公司的技术人员一样趾高气扬,相反他们很谦和,很热情,很耐心。对我们提出的低级问题也耐心作答,我想这是老总授意过的。这一小细节让我感到新公司的人性化管理和凝聚力。
当晚我被安排住进地坛体育馆的一个招待所,条件真是不怎么样的,因为我是女孩子还一个人住了个双人间算是不错的待遇了。这和老总的做事方式很符合,连他们自己无论到哪里都很勤俭,其他人也无法有什么意见。跟我在一个招待所的还有其他分公司的同事,其中有一个来自苏州的男孩,在招待所已经住了半个多月了。因为苏州公司还没有开始运作,他就在北京公司客服部边工作边学习。听说现在已经做了分公司行政总监,也许他已经不记得我们一起去北京公司附近的小吃店吃面的情形了。
那次的北京之行还有一个小插曲,学习完后我回了一趟深圳办理我在C公司的退保手续。这次回去深圳公司没有谁知道,我停留了两天就回到青岛了。在深圳的那天晚上,我在网上意外的碰到了我的前任总监,也就是现在C公司的深圳公司总监。自从五一以后我们再没有联系过,原因嘛,有各事其主的因素,也有那次双方公司给我谈话的影响。说我一点都不介意是不可能的,毕竟关系到个人发展,我相信她会这么做;但同时我也明白她这么做的居心和无奈。在当时青岛公司那样明争暗斗的环境,是需要团结尽可能团结到的力量,我走了不见得能给她带来什么致命性的损失,但毕竟少一份力量不如多一份力量好。虽然如此,我依然无法释怀,于是到了深圳我也没有联系她,当时她也辗转听到过我向别人说起关于对她的一些非议,所以在QQ上她问我:
“我们之间有什么误会吗?”
她并不知道我正在同一个地方跟她聊天,我不咸不淡地回答:
“有些事大家心知肚明就好,说不说都不重要。”
第二天,我离开了深圳回到青岛,开始了新的战役!
小感悟:“林中有两条小路他望不到头,我站在叉路口伫立了好久,
一个人无法同时踏上两条征途,我却选择了这一条说不出理由。
也许另一条小路一点也不长,掩埋在没有那脚印的落叶下,
那就留给别的人们去走吧,属于我的这一条一直走到天涯。
我站在小路的尽头默默地回望,想起曾经也有不同的方向,
而我选择的是这一条无名小路,这条无名小路从来不会被遗忘。”
这首歌曾经是我非常喜欢的,每每唱起它,似乎感觉为我当初的选择找到了一个诠释。
日期:2006-12-27 23:14:37
第三章在不和谐的团队中艰难行进
回到青岛后我迫不及待地回到C公司述职,青岛公司不仅已经装修得焕然一新,而且各部门人员也都到位了。目前公司设置三个销售部门,我这次回来还是需要带一个部门。当我看到二部和三部经理时,不由得有些意外,三部经理是C公司我原来部门的一个女孩子,二部经理也是C公司我原来部门派到威海公司做经理的一个男孩子。记得当初走的时候也和他们谈过,但都没有明确跟我表过态。看来并不是跟随我出来的,这不重要。但值得玩味的是,他们居然也没有告诉过我他们的真实想法。特别是二部经理,我根本就没听他提及过。他们看到我出现在公司似乎既不意外,也不为然。我一下子就明白过来,接下来的工作将会比想象中还要难以开展。
因为知道自己肩负着整个青岛公司的责任,所以我平时对公司的一切关注并不是以一个经理的心态,我也希望以总监的角度去参与。但因为我还兼管一个部门,公司刚开业,百废待兴,对我来说目前一切的工作重点就是要把部门给建设好,我的行政总监如是说。
那时候其他两个部门经理并不确定我已被内定做总监的事情,行政总监对C公司青岛分公司的纷争再了解不过了,也知道我和两个经理之间的隔阂。他让我只管带好自己的部门,只有公司的业绩上去了,公司完全走上正轨了。我才能更好地把部门交出去,正式开始我的总监任职。有业绩的总监才更有底气,那样他们也不好多说什么了。行政总监一再跟我强调,老总打电话也是这么说。好像是这个道理,于是就拼命做吧。偏偏越这么希望情况越是不如意,6月7月的业绩仅仅过万,虽然不参加评比和考核,但这样的业绩还抵不上当初部门里一个人的业绩。可是没有人来告诉我这是正常的,没有开导没有鼓励,大家都等着看往后的好成绩,我的心态就在这样的内忧外患中不可避免的浮躁起来。
当时M公司刚刚成立,企业对C公司已经耳熟能详,对突然有一个M公司出现还要有个接受的过程,所以我们的市场开拓工作也很不容易。刚开始,我们用的名号是“新C公司”,这样用也无可厚非,C公司本来就是M公司的老总一手创办的,董事长只是后期加入了投资。所以我们也如是告诉同事们,让大家理直气壮的去跟客户讲。我们的同事都是新招的员工,谈单经验和工作经验都很欠缺,身边又没有老同事带动,所以刚开始大部门单子都是经理带着出去搞定的。这和C公司有大大的不同,C公司经过这么多年,企业文化和部门文化都有了很好的沉淀。即使招进新同事或者建设新部门乃至成立新的分公司都有一种成熟的氛围在感染,所以上手都很快也很容易在短时间内把业绩提升上去。M公司虽然有一定的基础,但毕竟也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当初的艰难也是不可避免的了。
与此同时,C公司在分家之后进行大肆扩张。分公司从50余个夸大到近70个,每个分公司的部门也动辄就是八个十个的。单青岛而言,当时M公司在青岛成立时才三个部门,而C公司青岛公司已经扩张到九个部门,部门的新设和分公司的新建也造成了管理层的空缺。那时候C公司内部好像但凡有点业绩的同事都会被推上去做经理,但凡经理做的久一点的也会被提拔作总监,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才慢慢整顿下来。当时在数量上虽然M公司不及C公司的三分之一,其实在平均业绩上两家公司也是相差无几的。
今天我能很冷静地分析出这些客观条件的所在,当时却只有迷惑和抓狂。不理解为什么当初在C公司那么容易做起来,而在M公司为什么那么难?当时也没有人告诉我创业的严酷性,相反是源源不断的压力,要业绩,要人才。以前在C公司一个部门动辄都是十几二十多万的业绩,一个公司起码都是好几十万,而在M公司起初,一个公司的业绩也就才十几万。底下的同事不觉得什么,我们几个经理却很难接受这种强烈的反差。即使总部只给一个部门下几万的任务也难以安抚我们充满落差的心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