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部门例会时,经理让大家分享男生送花和女生收花的过程和体会,真是精彩粉呈笑话百出。最经典的还是给经理送花的那个同事,他说他从来没给女孩子送过花,又是给领导送花,心里特别紧张脑子里一片混沌不知道该说什么。藏着花在经理面前转了又转,就是开不了口。经理明知故问他:“有事吗?”他想了想,说:“没事!”转头走了。一会儿又游荡过来了,照例是徘徊了徘徊,经理再问:“有事?”他咬了咬牙,说:“嗯!”经理期待的看着他,等着下文,没想到他玫瑰的一放,默不作声转头就要走。经理好笑的问他:“没话对我说吗?”他头也不回的边走边说:“经理节日快乐!”事先设计好的祝词一个都没说。他一讲完我们几乎每人都笑痛了肚。
那时候我们工作虽然很辛苦,却无时不刻不是快乐的。
小感悟:一个团队的凝聚力,不仅取决于一个团队工作中的合作,也取决于大家工作之余的相处。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这个一问题:算算每天除了睡觉时间
以外你和谁相处的时间最多?想想不就是身边的同事么?如果和同事之间的关系都处不融洽,工作氛围都不好,那一天下来还能有什么情绪呢?对第二天的工作还能有什么期待呢?
日期:2006-11-16 19:06:06
五年it经历:从销售到管理太容易 (原创连载) 管理篇
C公司青岛之十六
从那以后我也总是试图让我所带的部门也充满温暖和关爱,甚至有些方法会效仿和复制。比如在后来我所辖管的每一个部门,我都会通过人事部门把所有同事的生日和入职时间都记录下来。每当谁生日或者入职纪念日的时候我们就会有一个小小的仪式为他庆贺。后来这种习惯一直影响到整个公司,也成了我所到的每一个公司的传统。
还记得我来青岛以后不久就有个同事过生日,那天的晨会上我例行讲完事后大家合上本子都准备等我宣布会议结束,我也合上本子,说:
“今天还有一件事,”我顿了顿,大家有些不解的看着我,等着下文,
“今天是xx的生日,让我们一人送他一个祝福,然后为他唱一首生日快乐歌吧!”
大家闻言一起鼓掌,那位同事意外极了,满脸感动的接受着大家的祝福,然后在生日快乐歌声中,我们结束了晨会。当天他签了一个单,算是给自己的生日礼物。晚上例会时他不无感慨地说:
“今年的生日对我来说非比寻常,我以为离开了家又是是刚到这个城市,我的生日一定会静悄悄的过去,没想到还会收到这么多的祝福,谢谢大家!”
原本这些都是很单纯的心意,以前在烟台公司的部门一直被大家所称道,在青岛公司的部门里却被演变走了样。事情是缘于适逢一个老同事过生日时,大家都起哄让他晚上请客吃饭,他也同意了,于是当晚由他作东部门买了个生日蛋糕,大家在一起高高兴兴借机腐败了一顿,当时我也不以为意。后来渐渐的演变成了一个部门传统,谁过生日谁请客。老同事还好一些,能有一定的承受能力。遇到新同事刚入职的就有些不堪重负了,又无法推托,因为每次谁过生日大家都会知道的。那时候新人又多,大多都是刚毕业的学生,有的新人为了这顿饭甚至借钱来应付。对这一切我浑然不知,也没有切身为大家考虑,还认为这样的局面是部门的“太平盛世”。渐渐的大家私下都认为我在搞形式主义,我也没有及时调整,这也算好心办成了坏事,全是盲目追求“歌舞升平”的表面现象惹的祸。
为了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过产品 。我也曾经给部门买了几个小玩偶。当天谁没有过产品就把玩偶放在他的桌上,起到善意提醒的作用。原本是一件妙趣横生的事情,一些老同事却认为我把部门当幼儿园。其实呢,是因为我没有做通大家的工作而强行要求过产品,大家从心里不接受这种做法当然也就不接受这些方式。
我一直有做工作笔记和工作日记的习惯,做工作笔记是为了怕忘事,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做工作日记是为了总结和计划。我在这些习惯中获益匪浅,工作也便得井井有条,当然希望让大家也从中受益,而且想当然的认为大家一定会理解接受的。于是要求每个人都要写工作日记,然后我批阅,觉得也是双向交流的一种方式。当时在一定意义上说是起到了沟通的作用,不过更多成分的还是被大家认为是在走形式。事隔到如今,才有几个老同事跟我回想说其实那时候这么做也挺好的,只是当时没理解。这有什么用呢?没有利在当下!想来想去也全是我的工作做的不彻底。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都是因为没有做透大家的思想工作而成了形式主义。造成部门的同事认为我喜欢做表面文章,之间的隔阂也难以消除。
小感悟:做为经理一定要善于细微的观察,要有一个平静而平和的心态去观察到周围每一个同事的变化,一旦发现有异,要马上做出相应的调整,然后在观察,再调整。如果等一些不良现象成了气候,要改变起来就非常的费事了。把一切不利于团队的现象消除在萌芽状态,管理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日期:2006-11-17 19:37:42
五年it经历:从销售到管理太容易 (原创连载) 管理篇
C公司青岛之十七
在很多事情上部门不见得很认可我的做法,但有些事情对他们来说也许还是会有一些值得回味的地方。
我个人是个非常喜欢看书的人,也希望我的部门是个学习型的团队。学习一定是不能生搬硬套的学,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的。
有段时间我曾经坚持看一本书:《追求卓越》。我对这类的书其实不是很喜欢看,总觉得理论的成分太多,不大容易看懂,我看起来也就觉得比较生涩难懂,但为了增长各方面的指示,我还是坚持看下去。有一天我试着把书上的文字读出来,发现效果很不一样,读的同时好像也就更能加深印象了。于是我每天早上在阳台坚持半小时的阅读,一直坚持到把这本书读完。同丨居丨的总监笑着说每天都在我朗朗的读书声中醒来,感觉就像回到了学生时代。
发现这个好的方法后,我现身说法的向部门同事推荐,大家也觉得这样的方式不错。于是,我们的晨会就增加了一个内容:晨读。那时候,最适合我们读的书莫过于《羊皮卷》,我们人手一本。每天早上,公司的会议室都会传来我们充满激情的朗读。一开始,我们齐声朗读,后来,我们改为一卷中每人轮流分段接力朗读,我们也分男女生朗读,轮到我们用会议室时我们在会议室朗读,没有轮到用会议室我们就在部门里朗读,我们还去过栈桥朗读,大家一起面朝大海,齐声读到:“今天,我开始新的生活。。。”那种感觉,很开阔很豪迈,一天的工作由此充满了激情。
《羊皮卷》的阅读后来影响到了别的部门,后来发展到整个公司。有时候整个公司一起朗读,那才真的是场面壮观,激情冲天。
部门把每天早上的晨会加入晨读的内容,晚会加入好书欣赏的内容。我们一起看过的书里有一本叫做《一生要做的99件事》,其中讲了一生当中应该要做的99件事,都是十分有意义的。每个同事轮流带领大家分享一件事,让我们体会到工作以外还有很有东西是值得我们去做去记取的。
小感悟:这五年的IT经历中,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则:但凡我效仿的东西多半会显得生硬和牵强,但凡我自己创意的东西多半会马到成功。虽然不是绝对的,但相对来说就是这样。像我前面提到的过生日,我就没有及时把握后来演变的动向,原因嘛,也许是别人成功了的经验,容易掉以轻心,总认为拿过来用就行了。其实形势不一样,环境不一样,需要多观察,有的方法都需要做一些改动。
日期:2006-11-17 19:43:59
五年it经历:从销售到管理太容易 (原创连载) 管理篇
C公司青岛之十八大蒜大蒜快出苗
受《一生要做的99件事》的启发和感染,部门决定大家一起做一件事。做什么事呢?正巧那天分享到“播种一次,收获一次”,有人提议说: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