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告诉未来-我看中国经济》
第21节

作者: 木棉小树
收藏本书TXT下载
  农业收入的增加可以从两头解决:一是财政补贴;二是科技推广。但财政补贴是有限度的,就是财政补贴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不应当再增加了。科技推广方式只有在农业形成规模化的情况下才能起到巨大的作用。当广大农民都在以极度分散的状态从事农业生产时,当年的农田基本水利设施被破坏殆尽简直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科技推广的成本和效果都大打折扣。因为农业本身就不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以众多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在事实上是违背农业发展规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改革之初的确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那是一个令我十分怀念的时代,每到收获季节,我站在田间地头一边啃着偷来的瓜果,一边放眼四望,“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之感每每油然而生。但是,作为一名曾经的农民,我可以负责任地说,随着中国社会与经济的日新月异,今天农业生产收入的增加更多的是依靠市场的作用和财政补贴。因此,农业收入可以增加,但增加幅度有限。

  2.打工收入
  打工收入很久以前就已经成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但这一收入不一定固定,并且取决于市场规律的作用。因此无法通过人为手段来增加。
  3.卖宅基地
  也许有人对此持有异议。但是,当我们看到深圳农民建设的“城中村”在被征用的时一夜之间成为千万富翁甚至亿万富翁的时候,我不仅在想,同样是农民,为什么深圳农民就可以分享“一级地租”甚至是“顶级地租”,而在内地种玉米小麦的农民却连“地板级地租”也享受不到?这无论在哪一方面都说不通啊。
  在我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一边是城市建设需要征用耕地;一边是富裕的农民大兴土木挤占耕地形成大量“空心村”(我小时候的玩伴现在村里的豪宅让我回家探亲时足以自惭形秽)。2006年,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专家徐雪林就指出,我国村镇建设用地总量是城市建设用地总量的4.6倍,且用地布局散乱、分散无序,粗放利用现象严重。2006年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高达16.4万平方公里,接近于河南省的总面积,人均用地185平方米,远远超过国家标准。

  是啊,我们直到今天仍然是“小农经济”啊。现代化和分散的“小农经济”是有根本矛盾啊。“农民工”的出现,不正是伴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而导致的劳动力挤出效应吗?但是,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农业生产率已经很难提高,资源浪费严重;另一方面服务于“三农”的成本太高。现代化只有把人集中起来,才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那么,要达到这种效果,只有把农民变成市民。
  伴随着这种“两头挤占耕地”现象的同时,是大量农民工往返于城市和家乡。这种“候鸟现象”带来了农民工的子女就学、夫妻分居、老人赡养等诸多问题。将“候鸟现象”与上面的“两头挤占耕地”现象结合起来思考后,我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如果“农民工”愿意在他长期打工的城市落脚,能否由政府将其在农村的宅基地收回复耕,然后由政府为“农民工”无偿分配住房,并且将“农民工”的家庭转变为“城市居民”?事实上目前很多农民已经在城里面站稳了脚跟,除了春节或者老家有事情才会回家。

日期:2010-04-22 22:51:58

  我开始为这个想法感到振奋,我首先分析这种做法的好处:
  1.可以大大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所谓城市化进程,不就是“农民进城”或者“山民进城”吗?于是我查找了一下相关的数据。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截至二〇〇八年末,中国城镇人口已突破六亿大关,达六点零七亿人,城镇化率为百分之四十五点七。按照从中等收入国家步入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65%的标准,我们还差得很远呢。我又找到了美国和日本当年“发迹”时的城市化进程,我发现我们的城市化速度比他们慢多了。我们改革开放30年才提高了1倍,但日本战后到1965年的15年间就提高了一倍。确实慢。

  2.解决了耕地两头挤占的问题尤其是农村建设用地挤占耕地的问题。
  3.“农民”变成了市民,消费能力就提高了啊,就可以促进消费了。城镇化建设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投资过程,与“农民变市民”过程的结合就形成了“投资-消费”的良性循环。
  4.原有的村庄将会逐渐消失,“进城农民”的土地和复耕土地将连片,农业规模化就有了基础,那么农业大发展将迎来一个崭新的飞跃阶段。
  我再来看一下这种做法的成本。按照上述2008年底的数据,如果再有3亿农民进城我们的城市化率将达到69%,。即使考虑到这渐进过程中的人口增加因素,这一比率无论如何也不会低于60%。以一家三口或四口需要一套80平建筑面积的房屋计,那么3亿农民进城共需要58亿平方米到80亿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以单位成本2000元计算(政府提供土地),共需要投入11.6万亿到16万亿元的投入。如果10年之内完成,每年的投资额并不算很大。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个成本在负担上有没有可操作性。其实解决这个问题仍然可以通过土地解决,就是用地换房。政府按照地产公司兴建的房屋价值来抵消其拍得土地的地价款即可。

  另外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以下配套措施:
  1.进城农民原有的耕地可以以入股或者租赁的方式交给农业公司统一经营。这样进城农民每年会有一笔固定收入。
  2.留守农民的耕地也以入股或者租赁的方式交给农业公司统一经营。同时农业公司必须雇用留守农民作为职工。
  我再对这个过程总结如下:
  1.内地农民和深圳农民都获得了地租收益,实现了公平。
  2.农村、农民、农业三大问题和城市化进程在这一过程中同步解决,实现了效率。

  3.规模化经营将会使中国的农业再次实现大的跨跃,规模经济充分体现。农业上的收益将不可估量。否则,不仅仅是大豆,会有越来越多的农产品成为美国“ABCD”四大粮商的囊中之物。 “小农经济”和现代化农业的对抗,只能是死路一条。
  “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2002年,时任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丨党丨委书记的李昌平写给朱容基总理的信中如是说。10年以后,我希望农民真好,农村真美,农业真兴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