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底战略》
第7节

作者: 月光之都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迈克尔.戴尔的认错
  李东生的《鹰之重生》与竞底者的认错

  人类可以没有私心吗?
  段永平和小霸王的恩怨
  诸葛亮不设史官,企图抹杀其竞底言行
  韩国一号国宝“崇礼门”的焚毁:一个韩国老人的竞底和反竞底
  逮捕入狱:柳传志果断竞底,扑灭“叛乱”
  陆强华和创维老板黄宏生的冲突
  日本联合舰队如何从被竞底者变成竞底者
  联想竞底实力的培养

  《色戒》:李安如何利用自己的实力,对梁朝伟竞底
  任正非的企业文化观是正确的吗
  竞底组织的造神运动
  中国人对美国管理畅销书《执行——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的误读
  欧洲员工如何面对中国式竞底
  “合理的要求是训练,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炼”,把这条所谓的西点军校校训搬到中国来,合理吗?

  令人悲哀的雄鹰
  联想的洗脑模式
  华为朋友的故事
  为什么说柳传志的竞底能力,比任正非低二个段位
  九斤老太法则:荣德生——荣毅仁——荣智健,一代不如一代
  香港家族企业,难逃三代衰败宿命

  九斤老太法则下的清朝诸皇帝
  第七、八章
  低等生物的生存战略
  柳传志论述制定战略的过程
  新劳动合同法:出于“好心“制定的法律,是否会有好报
  国企对民企的竞底:中石油停止向民营加油站供油,民营加油站纷纷倒闭

  李志强对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供应商竞底
  李志强如何对垄断性供应商竞底
  英特尔扶持国内二线品牌,打压PC老大联想
  山寨机的竞底策略
  联想在进入手机行业时,对其竞底落差的评估

  从电池事件看联想的竞底能力
  富士康的出货决战
  富士康的血汗味道
  从联想退出手机业务,看联想的竞底能力
  李书福对汽车制造业实施的藐视战术
  柳传志对战略管理的认识误区

  拿破仑选准竞底方向,以少胜多定乾坤
  星巴克,缓慢而坚定地滑向底线
  竞底方向选择不当,谋求竞底者地位失败——盛大公司的盒子战略
  找不准竞底方向,“红塔”多元化的失败
  李书福以竞底方式造汽车
  郭台铭的生存、成长之道
  PC产业的竞底大战
  竞底者黄光裕和国美的竞底战略
  华为运用“割肉式”竞底策略,打破CDMA进入障碍
  联想的业务模式和对手的竞底能力

  波导的竞底式价格战
  四川长虹的竞底之路
  日本在中国兴起时期,对中国的竞底战略
  山寨机的模仿战术
  县级乞丐:国家级贫困县的竞底策略
  郑筱萸利用政策进行竞底,终获死刑

  巡回马戏团的产业未来
  底线提高,深圳圣诞树制造商纷纷倒闭、停工或外迁
  郭台铭——一个竞底者的未来
  赤字接单,黑字出货——富士康的竞底绝招
  联想对中国消费者的竞底

  联想收购IBM PC的战略局限性
  富士康对媒体竞底
  为效率而牺牲安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
  华为的底线状态
  华为的上市与接班人

  德隆:超级竞底的覆灭
  《英雄》张艺谋的竞底之作
  斯大林时代灭绝人性的竞底
  ……

日期:2008-11-14 10:16:58

  竞底可以制造很多赚钱能手,却不能产生伟大的企业家;竞底也不可能产生一个真正伟大的时代,最终也无法使中华民族以领导者的身份,进入世界民族之林
        ——孙力
  第一章 竞底概论
  一、竞争
  要讨论竞底,必须先谈论竞争。因为竞底是竞争的一种表现形式。
  “竞争”这个词在中国社会已运用得极为普遍,但人们对司空见惯的东西,并不一定有共同的理解,为了给后面的讨论确立共同的基础,我们有必要将竞争再次明确:
  生物学意义上的竞争,是许多个体对必需资源有共同的需求,当需求量超过供应量时,个体间为了战胜其他的个体,所发生的相互作用。遗传学家通常认为,竞争是指自然选择的主要因素,其作用是淘汰较弱的个体,而有利于保存较强的个体。

  经济学意义上的竞争,是指经济主体在市场上,为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和既定目标,而力图胜过其他主体的行为和过程。
  因此,任正非的“拧毛巾”,李志强的改变加重块,打工妹尽量提高装配零件的速度,乃至家电行业的价格大战,房地产行业的概念炒作大战,保健品行业的广告大战,以及各地政府之间的招商引资大战,其实质都同样是竞争,为的是“战胜其他的个体”。
  虽然竞争的形态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但背后还是有共同的规律可循。
  归根结蒂,竞争到底是什么呢?志强厂的张晓虹是初一没读完的打工妹,整天坐在流水线旁给电话机打螺钉,她从来没有学过什么叫竞争,该如何去竞争,但她本能地知道,如果自己把螺钉打得又快又好,尽量不给后面的工序添麻烦,并和工友们和睦相处,那么当公司订单不足时,裁员就可能不会落到她身上,幸运的话,还能在任务饱满时多挣几个钱。

  打工妹张晓虹对竞争的直觉是正确的:竞争最核心的本质,就是对性能价格比的衡量。但此处的性能、价格是广义的,而并不单指产品的使用功能,与消费者付出的货币代价。
  案例:戴比尔斯的竞争策略
  钻石是地球上最稀缺的资源之一,戴比尔斯垄断了全世界钻石批发量的70%以上。他为钻石制定了统一评判标准,使每件钻石都有了一个价值基础。
  实际上,钻石并没有货币职能,保值增值的能力理应比不上黄金,同时还面临着其他宝石,如红宝石、蓝宝石、翡翠的竞争。
  那么,戴比尔斯是如何通过提高性能价格比,来制定其竞争战略的呢?

  戴比尔斯一方面控制每年的钻石供应量,另一方面采用“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口号,推广订婚钻戒与结婚周年戒,作为爱情象征并表达持续的承诺。
  永恒的爱,在人们的心目中是无价的,戴比尔斯将它与自己的钻石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使人们在想到这种神圣感情的时候,决不会考虑其它的宝石,谁会把绿宝石和爱情联系在一起?这样就极大地提高了钻石的性能,从而提高了自己产品的性能价格比。
  所谓的性能价格比,实际上就是一个分数,分子是性能,分母是价格。
  所有学过分数的小学生都知道,要增加一个分数的数值,只有两种方法,一是增大分子;二是减小分母。对于学过微积分的大学生来说,则可以相对精确地表述为:一、分子增大的速度,大于分母增大的速度;二、分母减小的速度,大于分子减小的速度。那么,分数的数值增加。
  分数值的增加及性能价格比的提高,意味着竞争力的提升。
  一件产品广义的性能,不仅包括产品的使用功能多寡、质量高低、寿命长短、品牌大小、服务好坏,还包括该产品一切与价值有关的内容,如美感、便利性、环保。当然,广义的产品也不仅仅限于有形的物品,政府提供的行政效率、社区治安、文化氛围、社会保障,学校提供的教育,医院提供的医疗,都可以算作产品的范畴。

  而一件产品广义的价格,则是消费者消费某个广义的产品时,所付出的金钱、时间、精力、机会、心理感受等各种代价。
  为什么有些很好的高科技新产品昙花一现,没有赢得市场的认可呢?就是因为老百姓觉得接受起来太麻烦(即“价格”太高),他们还是选择沿用习惯的方式。
  中国人有句俗话说“老百姓的心里有杆秤”。这杆秤是用来称什么的呢?就是用来称性能价格比的。秤的一头是老百姓的收获(产品性能),另一头是他们的支出(产品价格)。
  如果收获远远大于支出,百姓们的满意度很高,产品就获得良好的口碑。如告状的含冤者,在大街上意外碰到个“青天大老爷”;如《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遇到了史今、袁朗。这种情况一般只能在中国文学戏剧找到,是它们最喜欢用来愚弄百姓的题材;
  如果收获等于支出,老百姓嘴里虽然不说什么歌功颂德的话,但还是会默默地消费;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