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经济分析 – 11大难题主导的经济方向》
第5节作者:
生于0715 问题发生了: 税收必须要实现成长,以满足经济刺激政策的要求。比如说,中国前10个月进出口关税总额大幅下滑将近20%,那么就需要在其它地方弥补这个税收缺口。 同时,大量的企业倒闭,大量的农民工返乡,退出中国主要的经济循环体。 那么,还在生存着的企业,还在工作着的个人,就得承担更多的税负。 而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的税负,最终都要转化为个人的税负增加,摊到每个人的头上。 这样,个人的税负就变得异常沉重。 在2009年中期进行的企业大规模查税,并且追溯到2006年之前,就是这样状况的反映。 2009年后期,出台的针对个人午餐和手机等补贴的个人所得税征收办法,也同样是这一状况的反映。 不论企业税负,还是个人所得税,负担大部分集中到了城市。
不仅如此,城市居民的消费也必须要课税。 农民回了乡,自己种地、住自己的房子,天天老婆孩子热炕头,可以与外界发生很少的交易往来。 而农业税又取消了,所以农民可以交很少的税,就保持基本的生活状态。 但是,城市居民则有着明显的不同。 城市居民必须与其他人发生交易,购买各种生活必需品,才能够维持基本生存。 既然有交易,也就意味着具有课税的机会。 有课税的机会,那么就必需要充分地课税。 因为,税收和支出之间的缺口太大,不论如何课税都难以满足支出的需求。 按道理来说,国际金融危机开始了,各种能源原材料价格下跌了,按道理各种支出应该减少了。 但是,恰恰相反,很多城市居民在2009年的感觉是生活支出在大幅增加。
主要问题是,2010年怎么办? 2009年,该查的税也查过了,该让企业补交的也补交了。 大量的债券也已经发行了,其它可用的办法也基本上都用完了。 那么,2010年还能有什么办法来增加税收呢?从迪拜开始“赖帐”,希腊“岌岌可危”,美国失业率仍然攀升、欧洲日本在美元贬值的压力下不堪重负,可以看出2010年的年景很难出现明显的反弹。 也就是说,出口经济明显复苏的机会并不是很大。 同时,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不变,那么,税收从哪里来? 怎么通过税收的增长实现积极财政政策? 每个城市居民必须承担多少因经济财政政策所带来的税负增加,这是个问题。(本部分待续)
日期:2009-12-04 14:06:49
五、城市居民收入 (续:城市的功能)
城市是一种建设成本极高、使用成本极高、维护成本极高的生态环境。 城市只有在强大经济基础的支撑下,通过发挥人们的聚合作用,实现更高的产出价值,才有存在的意义。 问题在于,中国城市的经济基础就像“沙地”,而“高耸入云”城市就建立在经济“沙地”。
从人类的历史来看,城市主要扮演过五种角色:
一、古代商业时期的城市: 在人类的古代,城市主要起源于交通枢纽,人们从不同的地方聚集到同一个枢纽,进行交换;
二、蒸汽工业革命的城市: 英国工业革命之后,以伦敦、伯明翰等工业城市为代表的大城市开始兴起,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大规模生产出工业产品和工业污染;
三、电力工业革命的城市: 在电力、电报电话、电梯、钢结构摩天大楼等新技术的支持下,以美国纽约及其帝国大厦、芝加哥等城市为代表的现代化大城市开始形成。 这些城市通过掌控金融产业和现代运输产业,推动先导性工业与制造业发展,实现城市的特殊价值;
四、电子工业革命的城市: 以日本的大中城市为代表,依托于周围的电子与现代机械产业发展。 城市本身也像电子产品一样,通过精巧、细致、准确、整洁的城市布局和系统管理,实现城市的集约化功能;
五、知识经济时代的城市: 以硅谷地区、北卡三角地等为代表,受到周围大学的支持,同时自身也更加像大学或者花园,与自然更加接近,更紧密。 以巴黎为代表的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城市,将人文建筑和文化产品作为城市的主打品牌。
城市极为昂贵。 在上述五种主要形态中,城市经历了从松散到密集、再到超级密集,然后向松散回归的过程。 越是密集和超密集的城市,成本也就越高。 因为密集城市必须进行地铁建设、市内公路系统建设、其它市政工程建设等综合设施建设。 将整个市政系统运转起来,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另外,还需要对市政系统和建筑,进行定时或不定时的维护和维修,同样需要大量的人、财、物。 同时,城市的高楼大厦也同样是高建筑成本、高运营成本、高维护维修成本。
城市在对企业和居民征收高额“人头税”。 高昂的市政和建筑成本加起来,必须有人去承担,并且最终要摊到企业和居民的成本中。 这些成本就像“人头税”一样,是当地的企业和居民逃不掉的。 越是建设和维护成本昂贵的城市,对企业和个人的“人头税”就越高。 其中,企业必须承担主要的费用,通过强大的盈利能力支持城市的运转。 同时,高昂的 “人头税”还要落在了每个人头上,就变成了每个人的高昂生活费用。
在世界上,所有正常运转的大城市,必然拥有强大的经济做支撑。 东京是世界上高楼最为密集的城市之一,拥有世界上最密集的地铁交通网络和城市交通网络。 这样的高楼和市政网络意味着高昂的建设和使用成本,那么成本从哪里消化? 东京是日本最大的工业城市,全国主要的公司都聚集于此。东京又是日本经济、商业、金融中心,资本在50亿日元以上的公司,90%集中在东京,全国各大银行或总行或主要分行都设在东京,东京在千代区和中央区分别设有闻名于世界的日本银行和活跃于世界股票市场的东京股票交易所。 或者说,东京是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城市,才有能力支持东京的运转。
“大苹果”纽约是世界经济实力排名第二的大城市。在财富500 强中,有40多家公司总部放在纽约。世界上主要的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广告公司集中在纽约。在纽约,有法律服务机构5000多个,管理和公关机构4000多个,计算机数据加工机构3000多个,财会机构1800多个,大中型广告服务机构1300个,研究机构700多个。纽约还有有制造业公司有1.2万家,许多全球制造企业都在此设立了总部机构。这些企业的发展和美国经济支持了纽约成为国际金融经济中心。 第五大道作为世界上租金最昂贵的商业街,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受益于美元大幅贬值,吸引了很多欧洲人“远道而来”,购买欧洲品牌的奢侈品。
现代城市需要现代制造业做支持,在电力工业革命时代,爱迪生的GE发明了电力系统,贝尔发明了电话、Otis发明了电梯,美国设计师发明了摩天大楼,而安德鲁 卡耐基的美国钢铁通过大规模生产的廉价钢铁支持了摩天大楼的建设,皮特卡勒做出了大量的工程机械,亨利 福特发明了便宜汽车流水线,洛克菲勒组织了标准石油托拉斯,供应便宜石油,等等等等,是这些一系列的发明让现代化城市开始运转起来。 到电子时代,日本人垄断了录像机技术、电视机技术、录音机及随身听技术、电子游戏机技术等等,领导了世界的摩托车生产、汽车生产、中高档机械、化学等生产。 到知识经济的数字时代,美国领导着软件、知识服务业、系统集成设备制造业等等知识创造为主导的行业。
现代制造业的集中反映是大型跨国公司。 只有大型跨国公司才能支撑得起国际大都市。 不论是东京的日本企业,还是纽约的美国企业,其“骨干”是跨国企业。 不论是日本还是美国的跨国企业,他们都拥有强大的技术,将自己的产品以高价卖到全世界,从全世界获得丰厚的利润。 尤其在“知识经济”的主导下,它们的优势更加突出。 日本的制造业虽然在20世纪末开始没落,但是仍然在汽车、电子、光学、化学、机械等领域占据着世界领先地位。 而纽约的金融和保险、先导性制造业、咨询广告法律会计技术等现代服务业扩张到全世界,并且从全世界吸引着源源不断的资金流进入纽约。也就是说,是来自全世界的资金在支撑着这些国际大都市的运转。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